郭利杰 | 锐意进取变“废”为宝 创新赋能绿色矿山建设

   2024-05-28 科学中国人270
核心提示:从业近20年,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副所长郭利杰认为,推动矿山行业从传统的粗放式、高碳排放模式向高质量发展

从业近20年,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副所长郭利杰认为,推动矿山行业从传统的粗放式、高碳排放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于实现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利杰访问加拿大基德克里克铜锌矿 

尾矿作为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由于堆存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绿色矿山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郭利杰瞄准行业发展的痛点,不断践行固废生态处置与绿色开采的发展之路,瞄准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安全型、数字化、智能化”矿山的目标,在金属矿山充填采矿新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处置技术、矿冶固废新材料等领域不断钻研,将生态矿业、技术先行的理念贯穿矿产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对先进的采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展攻坚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团队和合作的力量,形成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合作优势之合力,是不断推进我国矿山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像做学术一样做技术”


亲身实地走访、深入矿山一线,是郭利杰最常见的工作场景,但这并没有让他成为只重经验的所谓“实践派”。在郭利杰看来,技术和学术是研究工作的一体两面。唯有“像做学术一样做技术”,才能推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对于尾矿这一“老大难”问题,其大规模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尾矿湿式排放、干式堆存和尾矿充填3种方式。其中尾矿填充应用历史悠久,既能实现矿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回采,又可以实现矿业固废的环保处置,兼顾效益和环保,已成为尾矿处理过程中的主流方法,也是实现矿业绿色低碳开发的重要技术途径,这也顺势成为郭利杰的攻坚方向。自进入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以来,秉持着“创新未来金属资源开采技术,改变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初心,郭利杰长期专注于战略性金属矿产绿色开采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标准研制项目1项。以2008年的企业委托大型项目“安庆铜矿废石尾砂胶结充填工艺技术研究”为开端,从现场应用技术问题不断提炼出关键理论问题,依托“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材料微观结构模型研究”“废石尾砂胶结充填的充填体材料结构性能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郭利杰为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提供现阶段最佳工艺技术方案的同时突破理论与技术瓶颈,成功解决了制约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发展的充填体材料结构问题,为矿山企业大幅节约了废石提升与处置费用成本。这样的创新成果在郭利杰的研究实践里并不是孤例。作为我国战略性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郭利杰先后发展了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立式砂仓全尾砂高浓度稳态充填技术、矿冶固废绿色膏体充填技术、采场充填体强度计算与设计方法、有色冶炼渣充填胶凝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等系列创新成果,丰富了深部矿山充填体力学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深部采区透明充填体网络”“矿冶固废源头改性制备充填材料”重大原创性技术。目前,这些创新成果已成为我国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绿色生态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推进我国矿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近5年来,郭利杰及其团队产出的研究成果已在60余项工程项目中实现转化应用。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为他赢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有色金属创新争先奖、杰出工程师奖等荣誉。不仅充分重视技术成果向产业方向转化,郭利杰同样看到了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性。他和团队成员将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凝练为200余篇学术论文和3部专著,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高水平《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90余篇,被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引用1000余次,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此外,郭利杰还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主编了国家首个金属非金属矿山充填工程技术国家标准,并于2022年12月1日实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件、软件著作权2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相关成果均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郭利杰还将一路走来的经验和体悟充分运用到团队的人才培养和经验推广中。郭利杰认为,这是“像做学术一样做技术”更深层次的含义,对整个团队和行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打造未来科学人才队伍


“有激情、有干劲、有能力”,这是郭利杰团队成员对他的一致评价。这支具备核心技术研发、核心技术的工程转化、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多种能力的精英团队,是郭利杰多年来心血和汗水的凝聚,他始终关注和支持团队里年轻人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郭利杰认为,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着眼长远,要把他们当作未来的行业和国家栋梁人才来培养,努力为他们搭建能够大展拳脚的平台,为其寻求长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最终实现“凝聚优秀的人,一起做对社会有益的事”的目标,这才是他和他的团队要走的路。

▲郭利杰(左二)带领团队成员在澳大利亚参加PASTE 2024国际会议

对于团队建设,郭利杰一方面以身作则,一方面“不拘一格”:据团队成员介绍,郭利杰是所里出了名的“工作狂”。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他经常废寝忘食乃至通宵达旦;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始终坚持“一切都要到现场去”的理念,亲力亲为、实地实践。显然,郭利杰积极的状态和钻研的精神给团队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凝聚作用,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严谨的研究态度、高效的工作标准对每个人都影响深远。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队伍正逐渐成为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与“关键核心力量”。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郭利杰还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与业务转型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在人才引进、引导、引领层面狠下功夫。他从不囿于团队成员初始学校和专业的限制,而是积极发掘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和研究习惯,并为其“量身打造”一条专属的成长路线。在研究上,他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工作方法、所思所想传达给学生和团队成员,既做“领头人”也做“布道者”;在生活中,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发展,亲自督促学生学习上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一段郭利杰在工作生活方面帮助他们的故事。正如黎梦圆博士所言:“我的很多进步,都是郭老师‘逼’出来的。我今天的成绩,和郭老师的谆谆教诲、细心叮嘱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郭利杰牵头创建了“金属矿绿色开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为提升矿冶集团矿山所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凭借自身经验,郭利杰清楚地知道,只将研究视线集中在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故而培养团队成员的国际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包括联合培养、访问学者、短期访问等在内的有效合作手段,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瑞典吕利欧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共同建立团队人才的培养渠道,使“走出去”的团队成员得以接触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大展拳脚,大幅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就势促成了团队在专业知识储备、技术实践水平、协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升级。这一兼具“学术派”严谨和“实干派”动能的团队正在郭利杰的带领下,依托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做有意义的创新,为改变行业现状贡献价值。


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据郭利杰介绍,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采矿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复杂及矿业装备水平制约着采矿技术发展。“闭门造车”是要不得的,唯有以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心态,汲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所研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各项合作,积极参与到行业难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促成团队的不断成长,进而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郭利杰在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郭利杰是个“闲不住”的人。早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即亲自走访了加拿大境内的多座矿山,实地调研充填采矿技术在当地矿山的应用效果,积极汲取先进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郭利杰积极与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多所国际顶尖高校、知名矿业研究所及国际矿业公司建立起科技合作关系,并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瑞典吕利欧科技大学、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单位签署了国际合作战略协议。在此基础上,郭利杰开展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多国的国际合作,充分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竭力寻找采矿科技合作的新契机,其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利用有色冶炼废渣与尾矿协同制备充填胶凝材料联合研究”等4项科技合作项目成功获得科技部批准。郭利杰这一积极“走出去”、放眼国际、寻求合作共赢的思路,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继续推进全球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在当前环境下,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丰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的实际情况,郭利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与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的国际合作,优先推进双方进行矿产勘探、开采、加工方面的合作,促进我国矿山行业的健康发展及我国在国际采矿领域影响力的提升,郭利杰“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想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与此同时,郭利杰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构建绿色低碳新发展模式》的文章,进一步阐释自己对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理解。在他看来,探索推动绿色低碳矿业发展新模式,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矿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实施和完善促进矿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转型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具体来说,即要全面推广矿山充填开采技术,加快健全绿色低碳矿山国家规范标准体系,同时建立绿色低碳矿山第三方动态评估机制。创新永不落幕,郭利杰引用叶圣陶“一个人总得对世界做一点事”的说法,对于他来说,这“一点事”,即拥抱需求、永葆热情,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重点项目、深化国际国内合作,围绕深部金属矿绿色开采领域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同时全面推进矿冶集团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改革,全力打造一支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为我国战略金属矿产绿色开发作出更大贡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矿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矿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3011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