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IEA)、中国自然资源部、彭博社、路透社、企业公告
国际新闻:地缘博弈与资源主权化加速
非洲锂资源“主权化”浪潮升级
事件:津巴布韦政府宣布暂停所有外资锂矿勘探许可审批,并要求现有项目(如中资企业赣锋锂业的Bikita矿)在6个月内将本土持股比例从30%提升至45%,否则面临许可证吊销风险。
市场冲击:LME碳酸锂期货单日跳涨6.8%至24.5万元/吨,中国锂电产业链成本压力陡增,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价分别下跌3.2%和4.1%。
战略延伸:刚果(金)同步将钴矿出口税提高至12%,欧盟启动“非洲关键矿产伙伴计划”,承诺以基建投资换取锂钴优先采购权,全球资源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欧盟碳关税(CBAM)正式覆盖铜、铝产业链
政策落地:自2025年7月起,进口至欧盟的铜、铝产品需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缴纳附加税(基准价50欧元/吨CO₂),中国冶炼企业若未完成碳足迹认证,综合税率或达18%-25%。
行业应对:江西铜业宣布投资20亿元升级贵溪冶炼厂,引入绿氢还原技术,碳排放强度降至0.8吨CO₂/吨铜(行业平均为2.5吨);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实现100%绿电电解铝,获欧盟碳关税豁免资格。
智利铜矿罢工引发全球供应链危机
动态: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旗下Chuquicamata、El Teniente等四大铜矿因薪资谈判破裂全面罢工,日均减产4.8万吨铜精矿,全球显性库存降至12.7万吨(仅够全球5.3天消费)。
连锁反应:LME铜价突破11,500美元/吨,高盛上调Q2目标价至13,000美元;特斯拉、西门子等企业警告铜短缺或导致新能源基建项目延期6-8个月。
巴基斯坦启动全球最大未开发铜金矿可行性研究
巴基斯坦启动雷科迪克超大型铜金矿(全球最大未开发矿藏)的可行性研究,预计吸引国际投资热潮。
国内新闻:资源安全与绿色转型双轨并行
中国启动“深海探矿2030”国家工程
战略布局:自然资源部联合五矿集团、中远海运成立深海矿产开发公司,首期投资300亿元开发南海多金属结核矿区,目标2027年实现商业化开采,年产能达200万吨(含铜1.2%、镍1.5%、钴0.3%)。
技术突破:中科院深海所“蛟龙-3”号完成全球首次5000米海底钻探取样,商业化深海采矿或于2027年启动。
内蒙古“零碳矿山”示范区全面投运
实践亮点:包钢集团白云鄂博矿区实现100%氢能重卡运输、光伏-储能一体化供电系统,单吨稀土开采综合能耗下降40%,获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认证。
政策激励:财政部对零碳矿山企业减免资源税30%,并纳入央行绿色再贷款支持目录。
华钰矿业股价单日重挫,主力资金大幅流出
4月9日盘中下跌5.42%,报15.71元/股,成交额1.5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922.81万元。华钰矿业公司主营业务为铅锑锌采矿及贸易,近期股价受市场情绪及基本面影响波动剧烈。
矿业企业动态:全球布局与技术突围
宁德时代收购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锂盐湖项目
交易细节:以2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Sigma Lithium剩余65%股权,锁定年产能15万吨碳酸锂当量(LCE),配套建设氢氧化锂转化厂,剑指南美电动车市场。
战略意义:规避中国锂资源进口依赖(当前对外依存度68%),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
紫金矿业与沙特主权基金成立合资公司,开发红海铜锌矿
合作模式:紫金持股51%,负责技术运营;沙特方提供资金及区域资源整合,目标2028年实现年产铜30万吨、锌50万吨,辐射中东及北非市场。
地缘价值: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冲非洲资源政治风险。
大宗商品价格与市场趋势
品种 | 价格(2025/4/8) | 周涨跌幅 | 驱动因素 |
---|---|---|---|
铜(LME) | 11,500美元/吨 | +7.3% | 智利罢工、中国电网投资超预期 |
锂(碳酸锂) | 24.5万元/吨 | +6.8% | 非洲供应扰动、储能需求激增 |
铁矿石(62% Fe) | 135美元/吨 | -2.1% | 中国钢铁限产令加码、澳洲增产 |
黄金(COMEX) | 2,450美元/盎司 | +1.8% | 美联储降息预期、地缘冲突避险 |
关键趋势:
铜锂结构性牛市:新能源与电网投资驱动铜需求年增4.5%,锂价受储能装机(2025年全球预计1.2TWh)支撑。
铁矿石承压: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倒逼减产,淡水河谷、力拓扩产加剧供应过剩。
国内政策与行业监管
《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核心条款:
建立“战略矿产储备制度”,对锂、稀土、铜等实行国家收储(年收储量占消费量10%-15%)。
外资参与矿业勘探开发需通过“国家安全审查”,敏感区域(如西藏、南海)禁止外资控股。
行业影响:中小矿企加速整合,国有巨头主导资源分配。
生态环境部发布《绿色矿山建设标准(2025版)》
新规要点:
矿山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需下降30%(基准年为2020年)。
强制要求露天矿复垦率≥95%,地下矿水资源循环利用率≥90%。
执行时间: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未达标企业将被限制新增采矿权。
国内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实践
全球首条“绿氢炼钢-矿山协同”产业链落地河北
技术路径:河钢集团利用张家口风电制氢,氢气直接还原铁矿石(DRI工艺),配套承德钒钛磁铁矿低碳开采,综合减排70%。
经济性:吨钢成本增加200元,但通过碳交易(当前碳价180元/吨)可覆盖60%增量。
AI矿山操作系统“矿脑2.0”商用化
功能突破:华为与山东黄金联合开发的系统实现井下无人化率90%,资源回收率提升8%,事故率下降95%。
推广计划:2025年覆盖全国30%大型金属矿,2030年实现全行业渗透。
风险与机遇提示
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中资矿企面临股权稀释、税收成本上升压力。
环保合规成本:国内绿色矿山标准升级,中小矿企技改资金缺口或引发行业洗牌。
大宗商品波动:铜锂价格高位震荡,下游制造业利润受挤压可能反噬上游需求。
机遇:
技术输出窗口:中国深海采矿、绿氢冶金技术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可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
循环经济爆发: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格林美、华友钴业已布局万吨级产能。
政策红利释放:国家战略性矿产收储机制为龙头企业提供价格托底,资源估值体系重构。
结语:2025年全球矿业处于“资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双重范式变革中,中国企业需以技术创新对冲地缘风险,以绿色实践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声明:本报告数据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